我的资料
我的订单
  购物车 (0)  
亲,您的购物车空空的哟~
去购物车结算
   
查看手机网站
.
 

梁武帝一个对佛教做出贡献的皇帝

 
文章附图

佛教,自从东汉的汉明帝刘庄以“官方”名义正式引进中国,得到了中国文化的认可,被中国传统文化吸收、发展、传承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佛教在中国生根、发芽、结果,并且不断赋予新的内容和形式,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

在佛教的发展中,南北朝时期的梁武帝--萧衍,功不可没,他给佛教制定了“吃素”的标准,并且修建了大量的寺院,赋予了僧人更多的利益,他先后四次“舍身”佛家,又被大臣“重金”赎回。

可是就是这样一个皇帝,到最后竟然被囚禁,以至于活活饿死,按说不应该啊!一个为佛教做出这么多贡献,按照因果法则,最起码有善终才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局呢?我们从以下这些事中寻找一些答案吧!

梁武帝一个对佛教做出贡献的皇帝,为什么反而遭到了饿死的报应?


梁武帝

梁武帝与达摩

达摩,作为佛教禅宗第二十八代传人,秉承师父的嘱托:“能够担当佛家重任,承载佛之法器,只有中国。”(这都是在佛教《宝林传》和《圣胄集》中有详细记载的)

于是,达摩一行远涉重洋,历经三年来到了中国南海。这时是梁武帝七年(526年)。广州刺史萧昂备设东道主的礼仪,欢迎他们,并且上表梁武帝。

梁武帝派遣使臣到广州迎接,于第二年到达金陵(南京)。武帝接见了达摩,问道:“朕继位以来,营造佛寺,译写经书,度出家人不知有多少,有什么功德?”达摩说:“实无功德”。

武帝问:“为什么没有功德?”达摩说:“这些只是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然有,却不是实有。”武帝说:“怎样才是真功德呢?”达摩说:“清净、睿智、圆妙,体自空寂。这样的功德,不是在尘世上追求的。”

武帝又问:“什么是圣谛**义?”达摩说:“空寂无圣”。武帝又问:“回答朕问话的是谁?”达摩说:“不知道”。

梁武帝一个对佛教做出贡献的皇帝,为什么反而遭到了饿死的报应?


梁武帝和达摩

两个人之间的见面就如此结束了。达摩知道武帝没有领悟佛的真理,只是做表面文章,建寺度僧只求人间福报,把心思落在了事物的相上,不是真的修行,只是想从佛身上获取一些“假象”的东西。

达摩知道两人的心境没有契合,于是几天后悄然离开,往北而行。

在达摩看来,梁武帝只不过是借用“佛”的名义,沽名钓誉罢了,一个信佛的人不会追求“相”上的东西。

学佛是为了开悟,得到佛的智慧,佛是不会保佑任何一个人的,因为因果法则在那里,你的每一个起心动念都会给你种下一个“因”,像是梁武帝这样利用手中的皇权,建寺供僧,目的是为了求自己的福报,这也就违背了佛的精神。

梁武帝一个对佛教做出贡献的皇帝,为什么反而遭到了饿死的报应?


梁武帝与佛教

武帝与志公禅师

志公禅师是一位得到高僧,也是梁武帝的“国师”,武帝对其深信佩服,经常问法于他,志公禅师经常点化于武帝,无奈武帝虽然看似对佛法有研究,但是因为位置和发心的不同,总是难得要领。

志公禅师感觉自己的时日不多,将要辞世,到内殿告别武帝。武帝大惊,就问今后国运的长短。禅师不答,只是指着他的喉和颈暗示,实际上是告诉他要防侯景叛乱。

武帝不解其义,又问。禅师说:“老僧塔坏,则陛下天下也坏。”禅师圆寂,武帝在钟山建塔。工程完毕,武帝忽然想到:“木塔怎么会长久呢?”命令重建,改以石头,希望长久不坏。结果拆塔未完,侯景的兵已经打进来了。

梁武帝一个对佛教做出贡献的皇帝,为什么反而遭到了饿死的报应?


梁武帝是真的信佛吗?

《护法论》上说:“命数所定,难以逃脱”。从这个事情上看出梁武帝信佛是假,想一牢永固的保存自己的江山是真。志公禅师要圆寂,他不问自己的修行,不问佛法的真谛,首先想到的是自己江山的情况。

还想把木塔换成石塔想让自己的江山得到长久,没想到志公禅师告诉他,自己的塔坏,江山也坏,结果木塔毁于自己之手,这个侯景也是他自己养虎为患的结果。天理昭昭,其心可诛。不想从因上改变自己,只想通过一些不正当的手段来保住江山,怎么能够行呢!

梁武帝一个对佛教做出贡献的皇帝,为什么反而遭到了饿死的报应?


武帝与侯景

侯景原是东魏丞相高欢手下的大将,镇守黄河以南。高欢临命终时,怕侯景叛乱,派人召侯景回洛阳,侯景怕被害死,带领人马投降了西魏。

西魏丞相宇文泰也不信任侯景,打算解除他的兵权,侯景又投降了南梁。武帝接受了他,封其为大将军、河南王。此时的武帝有借侯景之力统一中原的野心。

武帝派侄子萧渊明领兵五万前去接应侯景,结果被被东魏打败被俘。侯景也被打败,只带着800人逃到了南梁境内的寿阳。

梁武帝引狼入室,重用侯景,结果后来侯景反叛,用计把梁武帝软禁起来,后来连饭菜也不管他吃,最后被活活饿死于皇宫之内。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梁武帝一个对佛教做出贡献的皇帝,为什么反而遭到了饿死的报应?


侯景之乱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

按说不应该这样啊!一个“虔诚”的佛教徒,不应该有这样的结果,但是细细品来,也无不道理。

武帝虽然四次“舍身”于佛,但是舍在心,不在身。武帝身虽舍,但心未舍。若一心出世,则弃天下如敝屐。为什么还在垂暮之年,招纳侯景,企图夺取中原,如此贪心不足,不像是求佛问道之人。

虽然如此,,他写经造寺,种种福德,不可磨灭。虽遇叛逆,还能够以高寿辞世,不能不说是福力所致。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虽然梁武帝建了那么多的寺院,但是佛法的深妙不是小根器的人能够理解的。

梁武帝一个对佛教做出贡献的皇帝,为什么反而遭到了饿死的报应?


武帝的事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武帝的结局不得善终,肯定有他的原因在里面,我们不能通过表面究竟原因,不能了解那个时代背景下武帝的真实想法,不过从达摩离他而去,从他修造佛塔以保江山永固来看,他还是痴迷于世间法的福报享受,只不过是想借助于佛的护佑来维护他的私心罢了。

这样理解也就明白他为什么不能究竟解脱,不能获取出世之乐的原因了,毕竟人有千算莫若老天一算。还是踏踏实实的做事,不要心怀侥幸,毕竟我们都是凡夫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