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资料
我的订单
  购物车 (0)  
亲,您的购物车空空的哟~
去购物车结算
   
查看手机网站
.
 

浅谈佛教对两宋时期火葬盛行的影响

文章附图

丧葬习俗自古以来是中国人极其重视的一项内容。正如《论语》中所言:“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人们早在周代起便恪守这种“生有所养,死有所葬”的传统儒家伦理观。这也造就了古代中国人重视丧事的操办,“事死如生,事亡如存,仁智备矣。”,将料理死者后事看成是人生中重要的大事。

“事死如生”到“道僧火化”,浅谈佛教对两宋时期火葬盛行的影响


《说文解字》中对“葬”的释义为:“葬,藏也” 。在古代中国,传统的丧葬制度是将逝者以棺椁盛装,将尸身埋入地下的土葬。火葬也是我国诸多丧葬习俗中的一种,也是较为特殊的一种,它的处理方式有悖古代国人的传统伦理观念。虽古已有之,但多为少数民所采取的方式。古人也将此行为差异看作是“华夷之辨”,然则至两宋时期,火葬盛行,打破了以往以土葬为代表的传统丧葬方式。清朝文人顾炎武《日知录》写道:“火葬之俗盛行于江南,自宋时已有之”。


“事死如生”到“道僧火化”,浅谈佛教对两宋时期火葬盛行的影响



究其根源,宋代火葬盛行是诸多显示因素共同造就的结果,其包括宋代商品经济发展,人口密集,少数民族影响等。诸多影响因素中,佛教的传播和推广是两宋时期火葬盛行的重要影的一环。文章将结合两宋历史背景,联系宋代丧葬制度与佛教观念,浅析佛教对宋朝火葬盛行的影响。

一、古已有之:火葬的发展

火葬制度在中国早已有之。古代中国火葬风俗的发展有两个重要的转折点,一是东汉佛教传入中国,二是宋代火葬制度的盛行。在东汉以前,火葬主要在中国本土少数民族间流行。直至,东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佛教信徒们所采取的火葬风俗,为广大汉族百姓所熟知。此后,火葬制度伴随着古代中国各民族间的融合和佛教的发展传播,影响和使用范围扩大。质量宋时期,火葬在民间开始盛行,蔚然成风。从发展到繁盛,古代中国的火葬制度始终与佛教有着一定的关联。

“事死如生”到“道僧火化”,浅谈佛教对两宋时期火葬盛行的影响


二、习以为俗:宋代火葬盛行的概况

何以见得宋代火葬之盛行?

(一) 实施群体范围的扩大

宋代火葬盛行之况,首当其冲便是实施火葬群体的范围扩大。在宋代以前,火葬是高僧归天或无数民族采取的丧葬措施。对自古奉行“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中原百姓而言,火葬是带有一定侮辱性质的。中原汉族百姓中,实施火葬制度的群体,往往以信奉佛教的信徒为主。

至宋代实施火葬的群体,范围扩大上至皇室贵族,下至平民百姓。宋朝王珪的《华阳集》记载了:“皇室孙士弇,嘉祐五年五月十九日生……其年九月二十三日以疾卒,甫四岁,火而寓骨于都城之西大慈佛寺。”皇室子孙亦有火化之例,遑论民间。自上而下使得火灾之风更甚,乃至成为习:“河东人众而地狭,民家有丧事,虽至亲,悉燔爇,取骨烬寄僧舍中。以至积久,弃捐乃已,习以为俗。”

(二) 民间风气的普及及专门场所的出现

司马光曾说“世俗信佛屠证诱,于死及七七日、百日、期年、再期、除丧、饭僧,设道场,或作水陆大会,写经造像,修建塔庙,云为此者,减弥天罪恶,必生天堂,受种种快乐不为者,必入地狱,到烧春磨,受无边波叱之苦。”可以看出司马光虽然对于佛教的这种丧事活动,实为反感。但由此可以窥探出在宋代佛家丧事已极其普遍,甚至成为民间风气。同样的,北宋时期有专门为火葬者制作的葬具,在南宋时期已出现专门的“化人场”。

(三) 官方政令中关于火葬态度的改变

宋代火葬的盛行,对传统儒家“事死如生”,追求完尸的土葬制度造成了极大的冲击。火葬之风大行其道,统治者也对此颁布了禁止火葬的诏令。宋太祖、宋高宗明令禁止火葬,却仍屡禁不止。到南宋时期,宋朝政府对于火葬风俗态度发生了一定的转变。由严令禁止火葬转变为“贫下之民并客旅远方之人,若有死亡,姑从听便”,即平民和游子是官方准许的火葬特例。

三、“道僧火化”:宋代火葬与佛教之间的联系

如上文所述,古代中国早已有火葬制度,但由于人们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火葬并非主流丧葬方式。然则,宋代火葬盛行和佛教之间有何必然联系?

火葬伊始,是佛教用来处理道行高深的高僧尸体。宋代文人赞宁所作的《宋高僧传》中便记载道:“(鸠摩罗什)促于长安……依外国法,以火焚尸”。随着佛教的发展,一些普通的佛教信徒也随之模仿,开始采用火葬的方式处理尸体。


“事死如生”到“道僧火化”,浅谈佛教对两宋时期火葬盛行的影响


而佐证宋代火葬盛行与佛教的影响之间的关联,则在于送人对火葬的描述形式中,有着诸多佛教字眼。如,宋代理学大儒朱熹曾告诫其弟子,不要因循陋例“用僧道火化”。将火葬称之为“僧道火化”,可见在时人心中,火葬是和佛教相关联的。两宋时期,甚至还有“乃以焚人为佛法”的说法,将火葬称之为“浮屠法火化”等。诸如此类词汇虽不足以说明佛教是宋代火葬盛行的根本原因,但不可否认的是在两宋时期火葬的盛行是与佛教的传播息息相关的。

四、精神和现实:佛教推动火葬在宋代的盛行原因分析

两宋时期火葬的盛行,并不仅仅是单纯基于宗教信仰的原因,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不可否认的是,正是两宋时期佛教的传播和发展,推动了火葬在宋代的盛行。

(一) 宗教信仰的力量:佛教世俗化带来的精神影响

唐朝时期佛教的空前繁盛,但佛学偏向于贵族式的经院佛学研究。较之教育唐朝时贵族式的佛教研习,宋朝的佛教开始自上而下走向民间,逐渐世俗化。佛教世俗化带来的直接影响是各阶层佛教信仰者数量大增加,寺院和僧侣的数量也随之增加,从而也带动了佛教在宋代时期的社会影响力。

“事死如生”到“道僧火化”,浅谈佛教对两宋时期火葬盛行的影响


佛教所追求的是精神和灵魂的永恒,提倡不拘泥于肉体的形式。佛祖死后采用了火葬这一形式而得道高僧,死后亦如此。普通信众受佛教此丧葬观念的影响,也逐渐开始接受并使用火葬这一丧葬制度。佛教在两宋时期,逐渐世俗化和平民化,其所推崇的精神理念在一定程度上给火葬制度的推行起到了推动作用,这是佛教的宗教信仰作用带来的影响。

宗教信仰带动下,火葬制度的受众层提高。但对于在传统儒家伦理思想环境,两种丧葬制度间存在着意识层面的冲突,难以仅仅依靠宗教信仰的精神影响使其具有普适性。

(二) 佛寺丧事操办:经世思想作用下的直接带动

佛教对火葬在宋朝盛行的推动影响的现实因素还在于两宋时期佛教对百姓丧葬事物的参与度极高。在佛教教义中有着济世思想,两宋时期佛教僧侣参与到丧葬事物中亦符合其教义和本心。北宋时期的火葬往往由寺院主办,佛寺亦宣传火葬制度。寺院主办的火葬除了对僧侣的丧葬以外,也以收费的形式对广大百姓办火葬。

至南宋,寺院参与丧葬事物甚至得到官方认可。南宋南迁定都临安,为安置南迁难民,寺院曾作为收纳所,后又负责处理无主遗骸。《宋会要辑稿》记载有:“死亡者,委诸寺僧行收瘗,计数给赐度牒”,又“令诸刹,凡寄殡,皆出焚”。出于一定的敛财目的,佛寺建立了专门的焚化场所,为大众提供火化服务和骨灰存放。

结合两宋的时代背景可知,宋代经济发展水平达到历代之最,人口空前繁多。人口密度和土地占有率的不均衡使得两宋时期存在“地狭人众”的现象,土地资源在宋代是举足轻重的。对于普通百姓而言,“耕地”的作用是远大于“葬地”的,加之古人事死如生的丧葬观,使得丧葬不仅仅需要土地,更加需要一定资金的支持。因而,出于惜地不葬,在这一特殊时代背景下,由佛寺负责丧葬之事,百姓将灵柩停放于寺院,选择让寺院以火化的方式来安葬死者,无疑是对金字塔底层的百姓**的选择。长此以往,火葬逐渐被下层百姓所接纳,成为一个普遍的风俗。

“事死如生”到“道僧火化”,浅谈佛教对两宋时期火葬盛行的影响


五、小结


两宋时期火葬风俗的盛行,是时代背景下对民俗的改革。宋代佛教信仰人口增多,为宋代火葬制度的盛行起到了推动作用,但其盛行并不完全是由宗教信仰产生的。其时代背景下,社会环境、政治、经济因素也为火葬制度培养了适合的土壤,佛教参与到丧葬事物中也为火葬的盛行起到了推动作用。而两宋时期火葬风俗也为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亦是我国古代民俗文化的一个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