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资料
我的订单
  购物车 (0)  
亲,您的购物车空空的哟~
去购物车结算
   
查看手机网站
.
 

“垂衣裳”治天下:汉服文化内涵的哲学,衣袂裙摆皆是深意

 
文章附图

汉族有着数千年的历史,文化的传承和文明的体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作为汉民族千年传承的服饰,汉服也不例外的成为了时代文明的体现和中华文化的载体,不仅融合了中国古代几千年来的时代变迁,也将我国古代人们的政治、文化、艺术思想集中展现了出来

今天我们就来一同探究一下汉服和它背后的古人哲思。

一、汉服的起源与发展——千年的文化演变和融合

1、以实用为主的远古时期

当衣服的概念还没有完全形成的时候,远古人类使用树兽皮包裹身体完全是出于抵御严寒和减轻伤害的实用价值,屈原曾在《楚辞》中提及最早的衣裳样式:“若有女兮山之阿,披薛菊兮带女萝”,讲得就是远古时期山间女神用花叶所制的衣服。

直到后来,相传是皇帝的妻子嫘祖首创了养蚕缫丝,这才让衣裳的概念步入正轨。这时候的衣裳没有后世的百般样式、颜色甚至等级分化,但由于古人自始至终对天地阴阳的崇敬之情,却大致确定了如今汉服上衣下裳的制式。

2、形式初步完善的秦汉时期

从商周开始,衣服正式成为生活必需品,有了“垂衣裳治天下”的说法。但各朝各代由于文化、信仰、生产力、生活方式的不同对于汉服的穿着习惯也一直在变化

“垂衣裳”治天下:汉服文化内涵的哲学,衣袂裙摆皆是深意


可是从秦以后,汉服开始产生了明显的等级划分。最初秦大一统之前的汉服多以袍为主,男女之间的穿衣差距并不大,都是宽襟窄袖,只是受阴阳的思想影响,在衣带上有所区分。

但从秦始皇以后,秦朝开始以黑为尊,高官可以穿黑,之后依次是绿、白等颜色,而嫔妃贵女则需要更多的穿着华美的衣裙、带配饰来彰显高贵,而汉朝基本沿袭秦制,在四百多年的时间里,从单纯的国家、朝代的思想中又引入了民族的理念,这才有了汉民族的说法,也因此,我们衣服的文化自古有之却称为汉服。

3、千年融合后的明清时期

汉服的制式在不同时期虽没有大改,却一直在变化融合。魏晋时期流行的崇尚自然、“天人合一”想法让当时的人们更喜欢不受拘束的舒适感,因此衣服也大多宽袍大袖

而唐代因为奉行“以胖为美”于是女子们更多的穿齐胸襦裙,这不仅是为了看上去仙气飘飘,更多的是因为可以很好的遮掩身材上的瑕疵

“垂衣裳”治天下:汉服文化内涵的哲学,衣袂裙摆皆是深意


从明朝开始,衣服的等级制度开始变得严格,颜色、样式、配饰均不可越级穿着佩戴,否则要受到律法的制裁。不过由于宋的影响和蒙古服饰的影响,明朝的衣服样式却变得非常多,只女子的衣服就有襦裙、纱衫等近十种样式,直到清朝由于满族的统治和“剃发易服”的政治要求,汉服的制度开始受到了破坏,渐渐的泯于众人。

二、汉服的制式——衣袂裙摆皆是深意

1、汉服的整体制式

汉服的制式其实是带有浓重的信仰色彩的。由于古代人对天地的崇拜《周易》中认为“乾为天,坤为地”因此“上衣下裳”成了汉服千年不变的制式。

上衣的样式变化不多,而下裳则种类不少,是所有裤、和裙的总称,由于天地不可相合,因此我们所见的汉服无论如何变化,衣和裳总是分开的,这就和清朝时期流行的旗装有了很大差别,可见汉族与满族之间的文化差异。

当然,除了样式,颜色方便也多多少少受到了信仰的影响。古人认为天色未明时,天空的颜色是玄色,而大地是黄色,这便是《千字文》中所谓“天地玄黄”的说法的由来。

受这一想法的影响,古代便有了玄衣黄裳的颜色崇拜,直到染色技术发展的非常先进之后,玄衣黄裳也依旧是非常受人欢迎的颜色选择。

“垂衣裳”治天下:汉服文化内涵的哲学,衣袂裙摆皆是深意


2、汉服衣领的设计

除了大方向上的统一,细节处也可以看出古人在衣服上寄托的思想。我们常见的汉服一般都是右衽,所谓衽便是衣襟。而右衽则是要用左衣襟盖住右衣襟,而这样做的原因就与阴阳之说有关。

古人认为左阳右阴,阴阳顺序不能颠倒,阳压住阴才是吉利和谐的,而左衽则通常被当做逝者的服饰,生者穿着视为不祥。而衣领设计成直角相交的形状,则代表了古人心中地道方正的想法,用以自我提醒,不忘立身正直。

3、汉服的衣袖和衣带

汉服的衣袖设计分为常服和礼服两种,常服由于更多需要进行劳作、书写,因此大多袖口较窄,是为了更加方便的工作学习,而礼服则更多的体现了古人天道圆通的想法,因此大多宽袍大袖,这种宽大的礼服将袖口的较窄的地方称作“祛”,袖身的宽大部分则称为“袂”,这种样式的衣服不仅典雅高贵,而且不失灵动飘逸,除了思想的体现外也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汉服绝大多数都是使用衣带来固定的,即使有些采用衣扣设计也大多都是暗扣。那么为什么汉服钟爱衣带呢?当然,会显得更加飘逸是毋庸置疑的,但更重要的是一条平整宽大的衣带象征权衡中正、人道正直的意思,希望穿衣的人能坚守心性,做个守得住正直之心的栋梁之才。

三、汉服的种类——衣饰象征的身份阶级

1、唐代的特殊衣饰区别

衣饰代表不同阶级的做法在先秦就已经产生了,但等级制度并不森严,由于生产水平、技艺水平的限制,秦汉的衣服样式不多,因此区分大多都靠颜色。但唐朝的汉服等级制度就更加分明了,不仅在贵族和平民间有区别,甚至分开了法服和常服的区别

“垂衣裳”治天下:汉服文化内涵的哲学,衣袂裙摆皆是深意


常服无需多言,日常穿着以舒适方便为主,但法服也称朝服,唐朝时期无论男女,遇祭祀、重大节日等活动,贵族和官员们就要穿法服以示重视。作为传统礼仪的象征,法服在纹样、颜色甚至配饰方面都有所限制,体现的正是当时不同阶级之间的差距。

2、汉服中不同阶级的穿衣变化

《周礼正义》中曾写道:“凡服,尊卑之次系于冠,冕服为上,弁服次之,冠服为下。”平民的衣服与贵族和官员相比堪称简单粗暴,而从“冠”这一尊卑区分之物则能清晰的看出身份的区别。

秦朝时的平民不允许带冠,而是用一种叫做“黔首”的黑色布巾包头,而到了汉,连布巾都区分了颜色等级,平民无权带冠但可以使用黑色的布巾,而奴隶、女婢等只能使用绿色布巾以示自己身份卑贱

四、汉服的审美——衣裳所蕴含的古人哲思

1、衣饰反应的理念变化

从周开始,汉服的颜色发展一直和信仰、思想密不可分。当时由于奉行“阴阳说”和“五行说”,因此汉服不仅上衣下裳,还产生了“五色”的色彩观念,《周礼》便详细记载了古代最初对五色的定位:“画绩之事,杂五色,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可见古时人们最早对于色彩的追求是“崇尚自然”与“遵循天理”的。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除了“五行说”以外,在战国末年又开始渐渐流行“五德说”,这种说法称周朝崇尚火德,因此以赤色为尊,而秦朝大肆征伐可见尚水德,因此以黑色为尊。

到了汉武帝时期,皇帝听从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是所谓土德,因此西汉后期皇室开始以黄色为尊。这种说法将衣服的颜色与穿着这的等级、品性德行紧密相连,看似没什么科学依据,却从心理上成为了统治阶级间接控制民心的利器之一。

“垂衣裳”治天下:汉服文化内涵的哲学,衣袂裙摆皆是深意


2、审美与制度、修养的联系

汉服的审美变化是随着朝代一同更迭的,不仅衣服本身的设计方式在改变,甚至图案等也在改变。但纹绣技术在古代十分繁琐,因此大多存在于上层阶级中,而这种纹绣图样的改变沾染了贵族们的思想和理念,也就不再仅仅是技艺成熟的体现,还展现了古人心灵世界的变革,成为了反映古时候贵族与文人墨客们内心情感和思想变化的途径

在汉之前,汉服的纹样中最高等的叫做“饕餮纹”,这种审美不单是因为饕餮样子奇特难以绣制,更因为它作为上古神兽,有着无边的神力,反应了当时人们重鬼神之说,渴望得到神力的思想,因此当时的贵族阶级没有什么“仁”的修养,更加崇尚“一力降十会”。

“锦绣缓廃离云爵,承风悬钟华洞乐,豹首落莽兔双鹤,春草鸡翅远晦濯。”史游在他的诗文中写下的正是对汉代衣服纹饰的详细描述.

“垂衣裳”治天下:汉服文化内涵的哲学,衣袂裙摆皆是深意


这时候的衣服纹样不仅有各种植物,甚至还有许多动物和云纹之类,看上去就一片祥和,可见当时已经从贵族武力压制的绝对权力思维下发展到了新的阶段,开始注重人文关怀,并对江山万里有了更加雄壮的开拓征服之意。小小纹饰,将历史的变迁和古人思想境界的提升表现的淋漓尽致,可见古人的哲学智慧是怎样的灵动多变又润物细无声。

五、小结

服饰直到今日都一直是文明的载体和文化的体现,在汉服中,有我们心底最深处对“天人合一”境界的向往,有五千年间的风云变换。汉服以整体风格作为持身正直的提醒,又在细节处体现了传统文化和哲思,这样静谧无言的奇思妙想与我们的民族文化不谋而合,也因此汉服才能成为我们的民族服饰,哪怕历经千年甚至遭受打压却经久不衰。

参考文献:

汉服的历史演变评述 中国知网

汉服的审美意蕴与创新设计 中国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