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资料
我的订单
  购物车 (0)  
亲,您的购物车空空的哟~
去购物车结算
   
查看手机网站
.
 

在居家生活中如何禅修静坐

 
文章附图

以前,我觉得静坐禅修,是个很神秘的事情,阅读经论以及各种文章资料,生僻的词太多,搞不明白。


后来,经过实践和前人的指导,慢慢才知道,那些词都是翻译过来的,音译的,本来没有那么神秘,再加上用功的方法比较多,解释的也多,就显得有难度了。


其实,真的不难,很简单。


所谓禅修,就是在生活中,随时随地地知道自己干什么,保持平等的觉知,保持正念。


**的难度是,不容易坚持。


但是,这个也不是太难的事情。我知道在生活中,有的人搞收藏,就很能坚持;有的人减肥,也很能坚持;有的人健身,很能坚持;有的人美容整容,很能坚持;有的人练书法练乐器练唱歌练瑜伽什么的,等等,都挺能坚持的。等等。


只要用这个坚持的劲儿就可以了。




保持觉知和正念,大多数人都需要有个下手处,所以有了静坐禅修这种训练方法。


这个好处的确很多,不用花钱,也不用办卡,也不用置一大堆的行头。甚至,你都不用买什么禅修服,谁还没件宽松一点的衣服;你也不用买禅垫,我的经验可以确认,小棉被垫在屁股下面,即舒适又妥当,天冷时,腿上盖个毯子,谁家还没有个小棉被和毯子。


也不用特殊的场所,在家里可以在木地板上坐,也可以在宽大一点的凳子上坐。但不要在床上坐,因为容易躺下睡觉。


姿势就是端身正坐,脊椎成一条直线,头不要仰,也不要低,身体不要歪。单盘也行,双盘也行,都盘不上,也没事,能坐得住就很好。


你也不用点根香,让静坐显得更有味道,事实上,我实验过,很安静的时候,香会呛到自己。


静坐的方法很多,刚开始主要是腿疼,但是,这个可以克服,慢慢练多了就好了,比健身房练肌肉要容易一点。


还有一个昏沉,你可能不知道为什么一学静坐,怎么就困得不行,这个我也不知道,但是摸索出了一些方法,刚开始静坐的时候,如果太昏沉,就坐五分钟,然后起来走一走,然后再坐。


当昏沉解决了的时候,就可以坐很久。




坐下来,观察自己的呼吸,是很常用的办法,就在鼻腔出口的那个地方,息进,知道,息出,知道,息长,知道,息短,知道,总之就是对这个呼吸随时地觉知到。


是有一些枯燥,会发现自己妄想纷飞,这时候可以用数呼吸的方法,从一到十,再从十到一,来回数,计数,尽可能不数乱,数乱了就重来,数的来回数量越多越好,强行让自己的心专注下来。


数得差不多了,妄想已经不那么发疯了,就不要数了,开始练习觉知呼吸。知道它,平等的觉知,训练自己遭遇愉悦的感受不贪求,不舒服的感受不厌恶,不论怎样的感受,都会无常变化,平等的接受。


这个需要花一些时间和精力,但是好处真的很多。心能就此静下来之后,慢慢就能看到自己的身心到底是怎么运作的实相,领悟到过去的很多意识错觉和盲点。


当然,还有很多好处,比如,身体健康,长得也会越慈眉善目的好看,这些都是禅修的副产品。只要不出错,不盲修瞎练,身体会越来越好,吃的也越来越少,睡的也越来越少,人越来越精神,面相越来越清净端庄。


还有,人越来越清醒,做事情效率很高,觉知力的提高,让我们能够少犯很多的错误;人际关系家庭关系会越来越好,因为内心平静的缘故,有能力观察自己的心,掌控自己的情绪,不会轻易发脾气,处理事情不武断不教条,性格柔和慈悲等等。




慢慢对世俗社会中的财、色、名、食、睡等等的诱惑看得淡,看得开,不会轻易上套。


我们慢慢不再需要依赖外在的刺激,不需要看个电影啥的,也不需要吃个火锅调剂一下味蕾,也不需要旅游来满足一下自己的好奇心,也不需要聚会吃喝甚至打牌来缓解一下自己孤独感,等等。


所有这些外在的东西,都不怎么需要了。当然,我说的不需要,不是说我们会排斥它们,而是,有也无所谓,没有也很好。


我们再也不用拼命的追逐它们,从而相互攀比,给自己和别人带来巨大的焦虑、压力和痛苦。


因此,我们不会因为对未来的不确定性而担心,不会恐慌、不会迷茫。因为我们知道了向内观察,亲自实践并且确认到,这是内心真正安详、和谐、光明和快乐的有效途径。




了解了方法要坚持,就在你的生活中,开车,等红灯,吃饭,睡觉,开会,谈话,走路,晨练,洗澡,如厕等等,教育好自己的孩子,照顾好老人和配偶,在这个过程中,觉知自己的一举一动,觉知自己的起心动念。


这里的问题是,嘈杂的生活和焦躁的习惯,会淹没我们的觉知,使得我们一天都可能想不起来要觉知要观察自己的心。


那就需要偶尔到靠谱的寺院里来,参加一个完全封闭的静坐禅修,不说话,不睡懒觉,少吃,专心用几天功,乃至更长。然后再回到红尘中去训练自己的觉知。当然,如果想非常深入地用功,还是专业全身心投入干这个事情,那另当别论。


但,都需要随缘,执着什么,受苦什么,即便是修行。有一些看似神秘的宗教仪轨,那个不是你们的事情,也不是我们的事情。


不过是世俗社会的需要。


作者:贤书


来源:比丘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