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的足迹——印度八大佛教圣地![]() 在印度佛教遗迹中,素有“八大圣地”之说,佛陀一生行化、慈悲度众,所在八大处所,后人建立八大灵塔,此八处记载于《八大灵塔名号经》及《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一》。 【1】 【佛出生地:蓝毗尼园】 蓝毗尼译为“解脱处”,在古拘利国与迦毗罗卫国间(现今尼泊尔南部波陀利耶村),乃善觉王(佛母摩耶夫人之父),为其夫人蓝毗尼所建的花园,佛于此园无忧树下诞生。 佛涅槃后约二百年,阿育王与优波堀多尊者,于此巡礼佛陀遗迹,建立佛塔雕凿石柱,柱高约十三公尺,上刻铭文,作为证明此处是大觉世尊所生处。 【2】 【佛成道处:菩提伽耶】 位于古代摩揭陀国尼连禅河边,现今印度比哈尔省境内。此处**的圣迹有菩提树、金刚座,世尊即是于菩提树下金刚座上成最正觉。 金刚座为金刚宝所成,经载贤劫千佛皆坐于此而入金刚喻定,为诸佛证道所在,又称“金刚道场”。传说,佛成道时,大地种种震动,唯此金刚座坚固堪能承受。 【3】 【佛初转法轮处:鹿野苑】 鹿野苑位于古迦尸国波罗奈城,今北印印度教圣地瓦拉那西市北方,因有野鹿自由活动,又称鹿园。 佛初成道,在鹿野苑初转法轮。最初,佛陀找到此前追随他的五比丘时,五人持续了相当长时间的质疑。佛表明自己已经证悟,将示法教化,终于让无比丘认可了他并听闻教导。他们在鹿野苑过着集体生活,五比丘一一领会了说法的内容,成为佛的首批弟子。 【4】 【佛降伏外道处:舍卫城】 佛陀生前弘化,多住在舍卫城祇园精舍与王舍城竹林精舍中。佛于城内教化二十五年,其中祇园精舍为祇陀太子与须达长者共建而成。 佛教在舍卫城的传播,遭遇了重重阻碍。当时,舍卫城以六师外道占支配地位;从国王起,传统婆罗门教形式上仍受重用。佛教在当时环境不被轻易接受,佛陀也遭到他们的陷害。 尽管有过外界对佛教的种种阻碍,而佛教终究在舍卫城得到了广泛传播。在此期间,佛陀与六师外道展开了持久而激烈的辩论,在辩论中佛教的影响日趋扩大。 【5】 【佛自忉利天降临处:曲女城】 曲女城位于中印度,羯若鞠阇国。传说曾经有大树仙人,在这里以恶咒咒令国王九十九个女儿的腰变弯曲,所以城以“曲女”为名。 传说,佛世时代,世尊某日感于四众弟子懈怠,不乐闻法,不求出离法要,为了欲令四众弟子渴仰于佛、殷重于法,便升忉利天,于玉石殿夏安居。天主释提桓因,与诸天众,顶礼围绕,佛母摩耶夫人亲来闻法,佛为天众广演布施、持戒、欲为不净、淫为秽恶,乃至四谛苦集灭道等种种妙法,摩耶夫人并三万六千天众,得法眼净,证须陀洹果。 【6】 【佛为声闻化度处:王舍城】 王舍城为中印度大国摩揭陀国都城(约现今菩提伽耶东北方九十公里处),周匝五山围绕,其地平正。摩揭陀王先前所在城都,七番为火所烧,后于此建都,安然无事,所以立此城名“王舍”。 城中迦兰陀园竹林精舍及北面灵鹫山等地,是佛陀讲说《思益经》、《大般若经》与《法华经》处,也是世尊弘化晚年,提婆达多及伴党,破和合僧、分裂僧团,佛陀慈悲化度,令其临终悔悟的地方。 【7】 【佛宣告将舍寿处:吠舍离】 佛陀八十岁时,至毗舍离,当时村庄食宿不够,乞食困难,佛与阿难留驻,让弟子们四散居住。此时,佛已患重病,自知大限将至。等到病情有所好转时,阿难请佛教命,佛表明他说的法无任何秘密隐藏;教导“自依止,法依止”和“四念处”;随后又集会发表关于佛法提纲的讲话。 【8】 【佛涅槃处:拘尸那揭罗】 拘尸那揭罗是佛入灭之地,离佛陀意欲灭度之地——故乡迦毗罗卫还相当远。佛陀已疲惫不堪,命阿难在两棵娑罗树间铺好卧具,他躺下以吉祥卧侧卧。 当时有位婆罗门修行者须跋陀前来求见被阿难拒绝,佛陀听到他们的争吵后同意见面。须跋陀想知道沙门(离家修行的人)宗教家们是否有真实证知,佛陀表明若无八正道则无真正的沙门果。佛陀又为为他讲授了八圣道等佛法的道理,须跋陀皈依成为最后的弟子。 佛说,他灭后佛法和戒律就是老师,最后说:“诸行皆是坏灭法,应自精进不放逸,勤求出道。” 此后,佛陀在禅定中安详而逝。 虽然这八处圣地已不复昔日景象,但至今仍有虔诚的佛教信徒不远万里前往朝圣。 上一篇: 佛教:四谛法佛教根本要义之一
下一篇: 西园雅集重阳赏乐茶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