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资料
我的订单
  购物车 (0)  
亲,您的购物车空空的哟~
去购物车结算
   
查看手机网站
.
 

礼仪之邦|中国礼仪审美的变迁—从天到人,再到“天人合一”!

 
文章附图

摘要:礼仪文明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有着广泛深远的影响。

纵观中国礼仪的历史发展,作者从审美的角度分析,归纳其衍生变化的过程为:自然敬畏->禁锢约束->个体解放->群体协同一>趋同顺势,几个阶段。希望通过这一审美变迁过程的研究,探讨礼仪发展的历史必然性,进一步阐述社交礼仪的美学本质。

礼仪之邦|中国礼仪审美的变迁—从天到人,再到“天人合一”!

关键词:礼仪;审美;变迁

本文系2011年度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社交礼仪的美学本质与美学教育研究”部分研究成果。

01 | 引言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几千年灿烂文化形成了传统的道德标准、丰富的礼仪规范,有着“礼仪之邦”的美誉。

礼仪之邦|中国礼仪审美的变迁—从天到人,再到“天人合一”!

礼仪文明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有着广泛深远的影响。正是因为礼仪对个人和对社会的重要,使得从古到今,其普及和教育从未间断。

然而,历史形成的一些礼仪规范带有时代的局限性。时至今日,现代礼仪与古代礼仪已经有了很大的差别,既有表现形式上的,也有思想观念上的。

礼仪之邦|中国礼仪审美的变迁—从天到人,再到“天人合一”!

从礼仪的审美发源和审美本质来看,这些改变其实是受审美取向的时代变化所影响,从而在继承的基础上,演绎出新的礼仪表现方式。

02 | 礼仪的历史变化

从历史来看,中国礼仪的发展大体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其内容和价值标准也是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而不断演变。

夏商周时期

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771年,是礼仪的形成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指夏商周时期。

礼仪之邦|中国礼仪审美的变迁—从天到人,再到“天人合一”!

记载礼仪的书籍《周礼》的出现,标志着礼仪已从单纯祭祀天地、鬼神、祖先的形式,跨入了全面制约人们行为的领域。

人类的早期,认识自然的能力很差,对大自然中的许多现象无法解释,许多灾难无法克服,于是便认为“万物皆有灵”,从而产生了对自然界和自然力量的敬畏与崇拜,在祭礼、祈福的过程中,开始有了共同的形式,这些仪式就被固定下来,就形成了早期的“礼”。

封建礼仪的形成

公元前771年至1911年,是封建礼仪的形成、强化和衰落阶段。

礼仪之邦|中国礼仪审美的变迁—从天到人,再到“天人合一”!

这一阶段的礼仪主要是以儒学为基础,其核心是“礼教”,教化人们形成“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精神意志。

孔子在教育中提出让所有的人都要“克己复礼”

礼仪之邦|中国礼仪审美的变迁—从天到人,再到“天人合一”!

到了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治国方略确立后,封建礼仪作为社会道德、行为标准、精神支拄,其重要性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封建时期数以千卷的礼学著作,成为中国历史文化中一门重要学科,对人类文明进步起着特有的作用。但此阶段出现的如三纲五常、男尊女卑等等礼仪规范则从今天的角度看,显然是违背人伦的。

近代礼仪阶段

1911年至1948年,称作近代礼仪阶段。辛亥革命的胜利,结束了封建专制制度,也创造了新的礼仪礼俗的培育土壤。

这一时期资产阶级的平等思想、文化习俗和审美观点开始渗透到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新的礼仪,体现了近代自由、平等的原则,冲击了森严的封建意识和等级观念,对当今中国社交礼仪产生了重大影响。

礼仪之邦|中国礼仪审美的变迁—从天到人,再到“天人合一”!

剪辫子、禁缠足、废祭孔等等新运动,拉开了近代礼仪的帷幕,封建礼仪中森严的等级制度和礼仪规范虽没有彻底地改变,但也形成了颠覆性的打破。

建国后礼仪

1949年至1978年,是建国后礼仪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礼仪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新型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的确立,特别是同志式的合作互助关系和男女平等的新型社会关系确立,促进了新的礼仪形成,而传统礼仪中的精华则得到继承和发扬。

礼仪之邦|中国礼仪审美的变迁—从天到人,再到“天人合一”!

例如,解放后,旧的婚嫁礼仪习俗逐渐革除,操办形式向着文明、简朴方向发展,集体婚礼、新婚茶话会、旅行结婚等逐渐增多;待人接物随时代的发展有所变更,旧时有作揖的,有脱帽鞠躬的,比较普遍的是点头示意。

解放后,在庆典和纪念场合,一般皆行鞠躬礼。学生向教师亦行鞠躬礼。平时皆点头示意。同志之间,行握手礼。

当代礼仪

1978年以后,即改革开放以来是当代礼仪阶段,随着国际交往日益频繁,世界上一些异域文明渗透到中华大地,也融入了中国当代礼仪体系。

礼仪之邦|中国礼仪审美的变迁—从天到人,再到“天人合一”!

对外交流的需要,也使得国际上一些通行的礼仪规则和惯例,为我们所接受。当代礼仪最突出的特点表现在中西方礼仪的并存和融合。

例如,在日常交往活动中,“同志”的称呼,正式场合已经被“先生”、“女士”的称呼所取代,非正式场合“美女”、“帅哥”的称呼方式更是普及于民间。

从着装礼仪来看,西服和休闲服饰的丰富选择,给了人们脱去款式一致的蓝、灰服饰后更多的礼仪美感。

03 | 礼仪的审美变化

纵观中国礼仪的历史发展,从审美的角度分析,可以归纳其衍生变化的过程为:自然敬畏一>禁锢约束一>个体解放一>群体协同一>趋同顺势。

礼仪之邦|中国礼仪审美的变迁—从天到人,再到“天人合一”!

礼仪诞生之初,在对自然万物的变化发展缺乏认知的背景下,人们理所当然产生了对自然的敬畏。从祭祀文化演变出来的固定表现程式,在心目中留下美好的印象。

祈福迎祥、去灾辟邪的心理暗示,让这些程式展现出美感,于是在共同的心理作用下,礼仪在约定俗成的模式下,得以形成。

礼仪之邦|中国礼仪审美的变迁—从天到人,再到“天人合一”!

封建社会,仅有祭祀礼仪显然是不够的。当统治阶级发现礼仪的行为引导功能后,自然联想到通过制度化的礼仪规范来巩固和稳定自己的既得地位。

封建时期的礼仪在制度和教化的双重作用下,使民众的审美从“敬天”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敬人”,当然,这个“人”不是常人,不是普天大众,而是“统治阶级”。

这一阶段,“权力”、“力量”、“服从”、“中庸”的审美取向,导致了对女性和下层弱势群体的约束和禁锢,并且巧妙地通过“礼仪”来实施。当然“敬天爱人”的礼仪基础依然是存在的,这就为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

礼仪之邦|中国礼仪审美的变迁—从天到人,再到“天人合一”!

随着封建社会的土崩瓦解,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潮席卷华夏,人们迫切需要挣脱禁锢、解放约束,辫子的剪除、缠脚的放开等等,改变了国人的审美习惯,相应礼仪的改变也成为了必然。

近代礼仪阶段所表现出来的薪礼仪规范,虽未完全抛弃旧礼仪的影响,也逐渐从“敬权”向“敬人”(个人)的方向进行着改变。

解放以后,人民大众的地位得到提升,团结互助的精神得到褒扬,审美的取向在“敬人”的基础上有了新的改变,从个人向群体的改变。

礼仪之邦|中国礼仪审美的变迁—从天到人,再到“天人合一”!

这一时期,美好的事物莫过于“一人有难八方支援”、“团结加友爱”、“同志加兄弟”的集体主义精神。伴随雷锋、张思德等先进人物的涌现,礼仪也悄悄地向“个人服从或服务于群体”的表现方式转变。

礼仪之邦|中国礼仪审美的变迁—从天到人,再到“天人合一”!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与世界的距离在缩小,文化的相互渗透和融合,使中西方礼仪在这个时代有了前所未有的交汇。

当代礼仪的现状,既体现了个性化的“敬人”也体现了群体化的“敬天”,“人”更加强调个人的自重与受尊重,“天”更加强调整体对自然的敬重,不是因无知而盲目敬畏自然,而是因为认知的提高,更加尊重“自然”,视与自然的和睦为至美。

04 | 结论

中国礼仪的发展经历了审美重点从“天”到“人”,再到“天人合一”的转变。

礼仪之邦|中国礼仪审美的变迁—从天到人,再到“天人合一”!

中国礼仪的发展经历了审美重点从“天”到“人”,再到“天人合一”的转变。可以说随着人们认知的增加与丰富,审美的取向发生着改变,也指导着礼仪的变化。礼仪具有历史性、继承性,但礼仪也会因其审美本质的存在,而随审美方向的改变而作出时代的调整与变迁。

参考文献:

[1](美)博斯特著,会粱 译,《礼仪(上下)雕饰**雅的你》,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加)路易·迪索著,高叶编译,《礼仪――交际的工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3](美)埃伦·迪萨纳亚克著,户晓辉译,《审美的人――新世纪美学译丛》,商务印书馆。

[4]熊杰著,《交际礼仪与审美》,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5]王建疆主编,《审美学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

原创文字:MD

图片来源:图片来源于网络